
您有手腳麻痛的情形嗎?
當您因這類問題求診時,醫師可能會建議作神經傳導檢查。
到底這些檢查的目的何在?而受檢者須注意那些事項呢?
神經傳導檢查(神經傳導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NCS)
檢查目的:評估神經肌肉病變---周邊神經就像電線連接大腦
如肌肉、皮膚、關節,以執行動作,或是接受外界的感覺 剌激,
周邊神經病變就像施工時挖斷管線,或是颱風,雷電擊斷輸電的電纜,
其結果就是不能傳遞訊息,大部分的神經系統都位於身體的深部,
神經科醫師看不見也摸不著這些神經,
只能靠著檢查身體各部分肌肉的力量及對冷、熱、痛的感覺,
來推測那一部分的神經系統有了障礙。
部分的周邊神經位在表皮下,對於這些位於較表淺部分的神經,施與短暫(不到千分之一秒)的電剌激,
以檢查神經的功能,稱為神經傳導檢查。施行神經傳導檢查時,神經會受到電刺激,
因此會感受到〝瞬間觸電〞的感覺,與一般人手肘撞到桌腳的瞬間,
會感受到手臂或指間發麻的現象類似,
對神經並不會造成傷害。周邊神經病變可分成 兩大類,
一類就像前述〝電線斷了〞,稱為〝軸突退化〞;
另一類就像〝電線皮剝落〞 ,稱為〝脫髓鞘變化〞,
二者發生的原因和治療方向有很大差別,
因此以神經傳導檢查來區分,
對於神經科醫師下一步要採取的策略,極為重要。
1.神經傳導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簡稱NCV>
在評估神經肌肉病變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末梢神經傳導大致分為運動及感覺神經檢查兩部分。
經由記錄神經的電位變化,得以判斷病變的位置及性質,
進而決定治療方向。神經傳導速度檢查須以電流刺激神經,
然後經由貼在皮膚上的電極片記錄,
施以電流量約在5-10微安培(MA)(對運動神經)
或3-5微安 培(對感覺神經)不等,
因此這項檢查會如觸電般的疼痛感,
檢查所用的電流及電壓皆在人體可接受的安全範圍之內,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
神經傳導速度(NCV)的主要目的如下:
a.定位病變為神經本身、神經肌肉交界處或肌肉本身:
如腕隧道症候群主要為正中神經於手腕附近受壓迫,
神經根病變多半是神經在脊椎附近 受壓迫;
壓迫的原因如俗稱的骨刺、或脊椎管狹窄與椎間盤突出;
而多發性肌炎則為肌肉本身的病變。
b.瞭解病變的性質: 例如神經病變時,
須瞭解受損的神經主為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或二者皆有;
另外須區別主要是神經的去髓鞘問題或是軸索病變問題
〈註:神經就好比電線,電線外圍的絕緣塑膠即為髓鞘,
而銅絲部分相當於軸索;不論何者受損均可發生傳導困難〉。
c.評估病變的嚴重性及預後:
這方面須配合臨床的症狀一起判讀,否則易有偏差。
*神經傳導速度主要在檢查周邊神經問題,如感覺或運動神經病變及神經叢病變等。
除了重症肌無力病患欲施行重覆刺激試驗前當日早上須停藥外,一般不須停藥或禁食。
2.腦幹聽覺誘發電位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簡稱BAEP )
常常是在懷疑有中樞性眩暈,
聽覺神經異常或是懷疑這條路徑上有病變時就會做這樣的檢查。
正常之下,電位會誘發出會出現好幾個波形,
這些波形都相對應到特定的神經元,異常的情況之下,
波形就會有特出的變化,這個檢查有相當高的專業性,
要非常有經驗的神經內科醫師才能夠判讀這些數據
聽神經至腦幹病變之定位:藉著耳機發出一連串『克啦』聲,
刺激耳膜,傳到腦部,產生極小電波變化。
可由安置在病人頭部的電極測得。這種檢查需要病人完全合作,
眼球轉動,肌肉緊張,外界噪音干擾都會影響結果,
所以施測環境要特別建立,病人也必須完全放鬆自己。
臨床應用價值及診斷包括:
a. 可用做聽覺徑路(聽神經和腦幹)病變之檢查與定位。
b. 可幫助Demyelinating disease (腦去白質病變),如多發性硬化症之臨床診斷。
c. 評估昏迷患者之病因﹐腦幹功能及其預後。
d. C-P angle tumor (橋腦小腦處之腫瘤)
e. Brainstem stroke (腦幹中風),如腦幹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