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來源: 靈長類(primate)

切片位置: 卵巢(ovary)

切片方向: sagittal section

切片方式: 石蠟切片(paraffin section)

染色方式: 常規染色(H&E stain)

切片內容:

1. 此切片為靈長類卵巢(ovary)之矢狀切面(sagittal section)

切片,低倍下可見此切片之構造由外而內分成3個主要區域:被囊(capsule)、皮質(cortex)、髓質(medulla)。

2. 以高倍下觀察本靈長類卵巢切片之外圍被囊(capsule)構造,可見卵巢之被囊由緻密不規則結締組織(dense irregular connective tissue)所構成,由於此層組織間含大量之膠原纖維,在活體或新鮮之組織成銀白色,又稱白膜(tunica albuginea),在常規染色下呈嗜伊紅性染色而成粉紅色。在被囊外上覆蓋有一層單層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過去誤稱之為生殖皮膜(germinal epithelium),其原屬於腹膜之間皮組織(mesothelium)覆蓋於卵巢而成。

3. 卵巢之皮質(cortex)可觀察到處於不同成熟時期與過程之濾泡(follicles)。根據濾泡成熟過程可分為始基濾泡(primordial follicles)、初級濾泡(primary follicles)、次級濾泡(secondary follicles)、及成熟之葛氏濾泡(Graafian follicle),本切片中可見前3個成熟時期之濾泡。

4. 始基濾泡(primordial follicles)在胚胎發育之前半段即已分化,屬濾泡之最原始狀態,分化形成之始基濾泡分布於卵巢皮質之基質(stroma)中。可受腦下垂體前葉內分泌物質-濾泡刺激激素(FSH)活化而進一步發育成後續不同時濾泡。在形態上其僅由單層鱗狀濾泡細胞(follicular cells)圍繞卵細胞(oocyte)而成,卵細胞之直徑約30m左右。

5. 初級濾泡(primary follicles)由始基濾泡發育而來,當圍繞卵子之濾泡細胞發育成為單層立方時即開始稱為初級濾泡。隨濾泡受FHS刺激繼續成熟,圍繞卵細胞之濾泡細胞不斷細胞分裂而細胞層數也隨之增加而成顆粒狀濾泡細胞層(stratum granulosum),同時位於濾泡外也開始出現由基質細胞(stromal cells)形成之濾泡鞘(theca follicli)。在此初級濾泡發育期間卵細胞之直徑也增加至50m左右,同時於卵細胞與濾泡細胞間出現一層嗜伊紅性之膠質結構稱為透明帶(zona pellucida)。

6. 當濾泡進一步發育,濾泡細胞持續快速細胞分裂,當濾泡細胞達6~8層以上、並於濾泡細胞間出現濾泡腔(antrum)時即稱之為次級濾泡(secondary follicles)。次級濾泡之直徑與濾泡腔隨濾泡繼續發育不斷增加,最大可達1cm以上,當濾泡直徑超過1cm以上則稱為成熟濾泡或葛氏濾泡(Graafian follicle),但在此時期卵細胞直徑雖可再進一步發育至約125m,但隨即不再增加。

7. 在次級濾泡發育期間,圍繞於濾泡外圍之濾泡鞘之細胞層數與厚度也隨之增加,在高倍下可將濾泡鞘區分為內層由具有圓形到橢圓形細胞核之立方形細胞形成之內鞘(theca interna)及外層由結締組織形成之外鞘(theca externa)。

8. 次級濾泡發育期間濾泡腔持續增大,卵細胞透過圍繞之濾泡顆粒細胞著附於濾泡之一端,此時圍繞卵細胞之濾泡顆粒細胞稱為輻射冠(corona radiata),而卵細胞附著之位置則稱為載卵丘(cumulus oophorus)。

9. 在雌性哺乳動物之生殖期間,僅有少部分卵子可以完成成熟與濾泡發育之所有過程而排卵(ovlation),多數濾泡於不同發育時期即進入退化狀態而被吸收或由結締組織填充取代,這些發育中退化之濾泡構造稱為退化濾泡(atretic follicles)。退化濾泡呈淡染色泡狀,有時於其間可觀察到原本位於卵細胞外之透明帶(zona pellucida)之殘餘構造。

10. 卵巢之髓質(medulla)主要由疏鬆結締組織所構成,其間分布有大型之血管、淋巴管及神經組織。

圖片

影片